廈門特色旅游禮品-漆線雕
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三百余年,歷經蔡氏十三代傳人,千錘百煉,不斷精進。漆線雕是古代的佛像雕塑藝術的遺脈,是受宋元時期的線雕工藝特別是瀝粉和泥線雕等工藝的啟發而產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漸成熟。
廈門漆線雕在廈門沿海地區的發展依賴于民間宗教的興盛及神佛雕塑行業的繁榮。在原材料上,南方盛產樟木,是雕像的首選材料;廈門同安特有的“白土”,是粉底打磨的最佳原料;而此地又廣出桐油,盛產青磚,都是漆線雕的上好材料。這便是歷史與地理條件使然。
傳統的漆線雕制作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雕塑,粉底,漆線裝飾,妝金填彩。對作品的創作設計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線雕線雕藝術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線裝飾的技藝才是關鍵,因而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藝名稱,逐漸成了它的產品名。漆線雕:用陳年的磚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調和,經過反復舂打成柔軟,又富有韌性的泥團。俗稱“漆線土”。再由手工搓成線稱為“漆線” 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浮凸的圖形。原料就地取材,工序繁難。
三百年前漆線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縣馬巷鎮。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軒”,現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養,年代約在清嘉慶年間,著名藝人蔡文沛(1911——1975)為第十一代傳人,將作坊遷至廈門。
文沛先生首次將漆線雕用以表現歷史人物,且廣收學生,將家門絕技公開于世。文沛之子水況先生是蔡氏第十二代傳人,為工藝美術大師。他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作品《還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為工藝美術的經典之作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1972年他還將許多漆線雕圖案做成獨立的裝飾藝術品,成為現代漆線雕生產的主流產品,獲得了極大的效益。而蔡氏一門至今仍從事漆線雕的僅有十三代傳人省工藝美術名人蔡彩羨,目前人才的匱乏和傳統技藝的荒疏是它面臨的最大障礙。
廈門漆線雕的“漆線”工藝真正關注線本身的審美特質,使線的形態豐富而多變,在創作中隨心所欲而達到“線”的審美的極高境界。體現了中國工藝美術在線條美的表現上的進化。其精細之處毫厘必現,所有細節都非常嚴謹,雖以線條盤結,卻以浮雕形式展現。可以說“手工”體現了漆線雕的最大的工藝價值,也蘊含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是漆線雕的靈魂。漆線雕完整地保留閩南民間藝術特色,它所表現的五彩雜陳,金銀交錯的典型美凸顯中華民族特色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有很大的潛力。